
三十忠告论
法界遍空智愿大云中,
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田中三神我,
敬礼胜宝救主上师足。
虽由愿力传承师摄受,
自不精进无义耗此生,
思惟圣行自懊他亦然,
劝心生厌说此卅忠告。
唉呀!
种种方便摄受众眷属,
虽具顺缘主持寺庙等,
纠纷之源自心贪执因,
独自安居即是吾忠告。
诵经祈福以及降魔等,
虽自功德传扬人群中,
为贪食财自心被魔使,
调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由从贫众取收高赋税,
虽塑佛像发放布施等,
他人依善积恶之因故,
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为自得高于他传讲法,
以及方便护持贤卑眷,
心生实执我慢之因故,
减灭心思即是吾忠告。
营商放利以及欺诈等,
虽供邪命所积百财物,
求名行善世间八法因,
修离耽着即是吾忠告。
公证中者以及断讼等,
虽思调解争端是利他,
依彼生起欲望之因故,
无有希疑即是吾忠告。
虽具受用眷属民福德,
悦耳之语遍于瞻部洲,
然自临死之际无毫益,
精进修持即是吾忠告。
司库侍者以及主者等,
虽是寺院家中骨干者,
二取心思生起挂虑因,
远离散乱即是吾忠告。
佛像供物经论炉灶等,
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
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
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
浊时中于野蛮之眷众,
为其面责等虽是善意,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
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
毫无私欲诚心利他语,
以憫揭发他人之过失,
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
言谈悦耳即是吾忠告。
护持自宗破除他宗者,
虽思辩论清除教法尘,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
禁止自语即是吾忠告。
偏私护持师传宗派等,
彼等纵使以为是承侍,
赞自谤他贪嗔之因故,
一切放弃即是吾忠告。
广闻观察诸法之类别,
了知他过虽思即智慧,
依彼自己造恶之因故,
观修净现即是吾忠告。
恶说皆空谠谤诸因果,
虽思无作乃为究竟法,
若舍二资断绝修行缘,
当修双运即是吾忠告。
为三灌义修降明点等,
虽思他身即道之助进,
有漏道欺众多大修者,
当修解道即是吾忠告。
虽无缘份众前施灌顶,
加持品等散发于众人,
诋毁之根失毁密戒因,
敦肃直行即是吾忠告。
众人之中露体奔跑等,
狂妄诸行虽思即禁行,
世间俗人不起信心因,
当依谨慎即是吾忠告。
此处为自欲得殊胜位,
虽求净行博学及贤善,
是从高顶堕于低处因,
行无松紧即是吾忠告。
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
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
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
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虽受具信男女供衣食,
恭敬侍奉自亦诈现行,
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
当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工巧历算药等无量书,
虽是方便缘起佛果因,
然此种种散乱静虑因,
放弃所知即是吾忠告。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
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
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
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虽以精进博学净行等,
某种功德纵然已超越,
贪执何法自心受缚故,
不堕边执即是吾忠告。
种种伏胜令受雷雹等,
虽思能调难度之事业,
焚烧他续自入恶趣因,
当居卑处即是吾忠告。
典籍教言以及记录等,
虽聚种种所需深义书,
少年舒池濒死书穆里,
当观心性即是吾忠告。
一缘修时讨论与觉受,
著作论典唱诵道歌等,
虽是力显而增分别因,
当护离心即是吾忠告。
心生分别之时直视要,
已得定解之时安住要,
修行安住无修是为要,
修习无散即是吾忠告。
空性之中行持诸因果,
证悟无作护持三律仪,
无缘大悲精进为利众,
二资双运即是吾忠告。
依止胜师亦闻深教授,
有阅甚深经续观内心,
鸣呼虽知无修自欺自,
为我如我者说30忠告。
由厌离心造此之功德,
愿诸有情解脱得大乐,
三世诸佛菩萨圣者后,
吾等随行愿成彼长子。
此三十忠告论,由厌离地稍所促故,慈诚罗珠所造也。
《隆钦巴三十忠告论》开示篇
在听闻佛法之前,要先发起为利益无量虚空众生证悟圆满佛果而听取甚深教法、并依止教法修习的菩提心。
首先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二因,这二因是什么呢? 弥勒菩萨说过:「想要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引导一切众生证得佛陀的果位。」 这种利益众生的悲心和引导众生证得佛果的智慧,必须具此二因才能算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分有三种:第一种是有如国王的发心,第二种就是有如舟子的发心 (舟子就是所谓的船夫),第三种就是有如牧羊者的发心。 而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就像我们上面所讲的,要有为利益其他众生的悲心和引导众生证得佛陀果位的智慧。
隆钦饶绛(隆钦巴)曾说:「发菩提心有两种次第,一、愿菩提心,是想要证得佛陀果位的发心; 二、是行菩提心,为证得佛陀的果位而修行。」 而这愿和行菩提心就是证得佛果的「因」。
愿菩提心是自己发誓证得佛陀果位,此誓愿是为利益所有众生,缘着佛陀果位的菩提心。
行菩提心呢? 就是发誓要「行」获得佛果的因,在因乘内是行六度波罗蜜,密乘(即果乘)里是修持生、圆二次第,自己并把一切行六度和修持生、圆二次第的善根和功德回向给所有一切众生。
而菩提心的根源,归根是悲心,想要证悟佛陀的果位不需学多种法门, 只要修持大悲心,所以说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 有大悲心的话,就能够无分别一切诸法,如此智慧自然生起。
所谓大悲心有三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无缘大悲。 帕丹巴桑吉曾经讲过,鱼要活在水中,如果离开水,它就无法生存。 如同此比喻,这水就是大悲心,鱼是无分别的智慧。 没有大悲心的话,无分别智慧是无法生起。 因此要得无分别智慧,必先要有大悲心。」 依着悲心和无分别智慧,还有菩提心,才能证得佛陀的果位。 所以,这大悲心、无分别智慧、菩提心三种是成菩萨的因。 菩萨不具此三者,将不能成就正等正觉。
因此,菩提心的根是悲心,而悲心需要有水灌溉,这水就是慈心。 举例,如要生起树干,需先灌溉树根,树根有水就能长出树干,树干长好就能生出树叶,然后开花、结果。 如此的次第一样,菩提心的根是大悲心,所以依着大悲心,要使大悲心能滋长就要有慈心,以慈心的水灌溉大悲心,自然渐渐的能进入大乘的教法里,然后依次证得佛陀的果位。 以上所讲就是很简要的大乘“道”和“果”了!
菩提心如要将其细分,分一就是空性大悲藏,将其分二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分三是为增上戒、增上定和增上慧三种菩提心; 分四,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提心称为「胜解行菩提心」,从登地到七地菩萨(称为不净地)的菩提心称为 「清净增上意乐菩提心」,八地以上(为清净地)菩萨的菩提心称为「异熟菩提心」,佛地的菩提心称为「永断障覆菩提心」。 分五为五度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和止观度。 分六为六度…… 等,而上可分到二十二种,更可分到八十种以上的菩提心。 有菩提心才能证得佛陀果位,没有菩提心就不能证得佛陀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成佛上没有错误的「因」。
菩提心的分法虽多,但根本是「愿」和「行」菩提心,愿和行菩提心的解释上面已经讲过。 「行」菩提心又分两种,就是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 以上所讲就是前行的发心。
再过来就是讲到正行无碍。 所谓正行无碍就是不管修任何法都通达诸法空性,都是无我空性的,而禅定在此空性中,如能做到就最好,要是不能的话,也应明白诸法如梦如幻,所有法的自性是空性,此即是正行无碍。
第三就是结行回向。 修任何法和任何善业的功德,要能依三轮体空回向。 三轮体空的意思就是「我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这当中的「我」、「众生」和「功德」的体性都是空,离一切戏论中的回向便是最上等的回向。 如不能做到如此的回向,就想过去如文殊菩萨、莲师…… 等如何为利益众生而将其所有功德回向,我们也一样将我们所有的功德回向,念诵四句回向文,这样的话也就可以了。
所有大乘中,不管任何法门都必须具有三殊胜法,即:前行的发菩提心,正行无碍,和结行回向。
而修持佛法,首先应具「出离心」,然后是「自利利他菩提心」,最后视一切相都是清净的,「清净心」,这三种是一切「戒」的根本。 诸位如已接受过灌顶, 接受灌顶后应视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清净; 我们又是大乘的修行者,所以要有自利利他二心; 而出离心是一切道的基石,要修行却没有出离心是不行的,因此这出离心是非常重要。
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在大圆满的前行法也就是《普贤上师言教论》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于此就不再多说。 而应谨记,所有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就是清净,我们都能了知的话,这就称为「净相见」。
虽然我们现在见到的所有一切相,如苦集灭道、业、烦恼…… 等相都是不清净,但所有一切现象,从本以来就是清净。 例如:胆有病的人,看到螺是黄色的,但螺的颜色一直以来都是白色。 于此例,便知由于客尘烦恼而使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不净相,但现象的本质一直都是清净。
所有一切法的本质都是清净,而不是透过上师将不清净变成清净,我们因客尘烦恼的障蔽而有不清净见,现在依佛道而修,修持后,从本以来清净实证道的见就是「净相见」了。
中心要我开示隆钦巴所讲的《三十忠告论》,它整个意义总括起来,最主要是让我们能:
1、生起别解脱戒的出离心;
2、大乘菩萨的自利利他菩提心;
3、密乘「净相见」的方法。
隆钦饶绛(隆钦巴)非常谦虚地说,自己不精进,心总是处于散乱,沉迷在无意义的事情中,就这样的过一生。 想想佛陀的行为,再看看他人也如自己一样的过生活,为让自己能生出出离心,因此写下这《三十忠告论》。
第一、用种种的方法聚集很多的弟子并且兴建寺庙,寺庙兴建起来后,里面会有种种的争论和官司,而且内心也容易生出贪心,所以,第一个忠告就是最好是一个人独居。
第二、为别人消灾祈福和修法,大家会非常高兴,自己也可以得到很多衣食上的财物,但得了这些衣食财物后,对自己所获得的也将生起贪心,自心就会被烦恼魔所控制和左右。 所以,第二个忠告呢? 就是善加调伏自心。
第三、从他人身上取得钱财用以兴盖庙宇、印经、盖塔或供养上师…… 等,表面上看起来是善的行为,但也容易让人变成造恶业的因。 所以,第三个忠告是希望大家在自心多多培养善念。
第四、内心当中有不清净的动机,是为了要提高自己的声望、地位而聚众讲经说法,却说是为了造就别人。 自己有如此的动机,也执着诸法是实在的,这样的作法是增长自己的贡高我慢。 所以隆钦巴就说,我们不要有太多的谋略。
第五、做一些不正当的生意或放高利贷…… 等,用欺骗的心获得一些财物,这就是所谓的邪命之财。 用这些财物来行上供下施,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善行,但实际上是世间八法。 隆钦巴就说,对这样的世间八法要生起厌离的心。
第六,当一个裁判者,判定谁是谁非; 或有人辩论,为其判定谁输谁赢; 或有人争吵时,为他们当一个调解人…… 等,表面上看起来是利益大众的行为。 但长期这样做的话,对这些事情,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执着。 因此,隆钦巴希望大家对这样的事情,不要持着有期待和疑虑。
第七、纵使自己的权势非常大,也非常有钱财和名望,但不论生前拥有的财势、名望、地位和眷属…… 等,死后对自己都没有利益。 所以,隆钦巴就期许大家能够好好精进修行。
第八、忠告就是,要是自己拥有很好的组织,像总管、厨司、秘书等。 虽然可以聚集很多的信徒,但也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很多操心的事。 所以,隆钦巴希望我们能够少做这些会让自己产生纷扰的事。
第九到第十四忠告,在此不多加解释。 为什么呢? 隆钦巴所说的就如佛陀所说的一样,对于看懂文字的人,他可以直接从文句中去知道它的意思; 对于学问渊博的人,也能从文字中看出更深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此就不再多说。
接下来,我们看第十五个忠告,就是谈论空性。
显现将灿祖师曾说:「有很多人不具前行的基础,即讲大圆满的光明智慧,就如没有地基而想盖出房子般的不可能。」 没有前行的地基,是无法盖出大圆满的房子。
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也不想因果,心中只想着一切诸法是空性这样的妄念,这种是不对的。 还有就是悲心不具足,只剩下空性的寡妇,这样也是不对的,这表示方便和智慧是必须要双运,绝对不可缺一。
如果,他的脑中想着一切法是空性,想着究竟法,却轻视业和因果,认为不用修也不用害怕,这样就是舍弃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 像这样的人,根本是没有福份来修行。 所以,隆钦巴一再忠告,大家一定要福慧二资粮双运。
还有些人认为是超越业因果,大圆满是超越业因果的没有错,但这是「见」 地上如此。 而我们都只是耳朵上听到大圆满超越业因果,但自己并没有真正到达超越业因果的地步。 如真能超越,应也可如莲师一样在火中也烧不死,或如佛陀般,纵魔以酒灌醉,大象欲伤害佛陀,但疯象见到佛陀即自然平息下来。 如自己无法如佛陀或莲师般,那么我们并未超越业因果的地步。
知道诸法实相,根本不需造作,也就是证得诸法实相。 到此地步,也需要如法守护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的戒律。 虽然无所缘,仍精进地定、行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像这样就是福德和智慧二资粮没有分别。 隆钦巴就是忠告大家要能够无时无刻地修持。
隆钦巴所写此《三十忠告论》,他的心意极为甚深广大。 我们如果要如实的证到隆钦巴的境界的话,就要像吉美林巴一样。 吉美林巴对隆钦巴是极具信心,他以极大的信心,向隆钦巴祈请,修持隆钦巴上师相应法。 由于他不断地祈请,在他修上师相应法的三年中亲见隆钦巴三次,得到他的加持,最后证得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心。
还有其他如巴智囊卡津美、吉帕林巴、吉美林巴…… 等都是得到隆钦巴的加持而证得自然本智,同时得到证悟和解脱。 要对莲师、隆钦巴要具信心、恭敬心和净心,不断地祈请,这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