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药王及药王城​

《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形成于公元8世纪,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1546年首次将四部医典木板印刷,发行到藏区各地,之后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木刻版和注释,成为藏医药领域最经典的名著。

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708-833年)集古代藏医之大成,吸收四方医学的精华,编著了《四部医典》,该巨著是80幅唐卡的最早来源。公元8世纪初,吐 蕃王朝侍医比吉赞巴希拉,编绘《尸体图鉴》26章。《尸体分布图》、《活体及尸体测量》等藏医腹腔图画见于许多藏医历史典籍。公元1730年圆满完成了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79幅藏医唐卡画图的绘制。史籍记载,唐卡画图是为了使《四部医典》通俗易懂,从学识渊博者到初学的童龄均能理解,犹如一颗掌上透明 珠宝,一目了然。

藏医80幅唐卡是祖国医学宝库的璀璨明珠,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1998年由强巴赤来教授担任主编,编写了藏、汉、英《四部医典》80幅彩色挂图。作为注解的小圆圈图表4900多幅,为系列挂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四部医典》涵盖了胚胎学、解剖学、心理学、养生保健学、药物临床学等 诸多内容。

藏医药浴法列入非遗

2018年11月28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通过审议,列 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第四十个入选《非遗公约》名录的遗产项目。藏医药浴法,是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 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药浴疗法。藏医药浴法,是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 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 实践。藏医药浴法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更登达吉(青海)第一图:药王及药王城

第一图  药王及药王城

(1)本图根据《四部医典·总则本集》第一章“药王及药王城”的内容绘制。

(2)据藏医经典叙述:药王门杰拉——药师琉璃光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曾在药王城内,为塔嘎尔普等天庭侍医,君希普等众位医仙,梵天等外道诸神和观音等诸菩萨传讲医学。所传讲的内容流传到世间即成为《四部医典》。

(3)据藏医经典叙述:药王城是一座由宝石,金银,白珍珠,红珍珠,蓝琉璃构成的正方形无量宫。宫墙五层,共有四门:东门由持国天王守护,南门由增长天王守护,西门由广目天王守护,北门由多闻天王守护。

无量宫内装饰着各种药物宝石、望楼,房檐上悬挂着五种用天上宝石制成的璎珞,五种用菩提宝石制成的金顶,佛幢和屋脊,光彩夺目,清澈透明….

城南阳光普照的山上,长满主治寒性病的各种热性药物;

城北生长着主治热性病的各种寒性药物;

城东生长着七种诃子;

城西生长着六种良药及寒水石、五灵脂,还有温泉和五种药水。

药林上空群鸟欢歌;药林四周,躯体内存佳药的象、熊、麝等群兽伏卧。

无量宫正中陈放着镶嵌各种宝石的宝座,宝座由神狮神象,天马,鲲鹏,孔雀,驮浮,座上端坐着正在传讲医学的药王门杰拉——药师琉璃光佛。

当药王门杰拉传讲医学时,又化身为净痴明镜智慧,净嗔空性智慧,净慢平等智慧,净欲妙观察智慧,净嫉成所作智慧之五种智慧自性的五位仙人,并通过这五位化身仙人的相互问答揭示医学奥秘及内外仙入等各种眷众的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