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萨戒|成佛之因
藏历萨嘎月的4月15日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和涅槃的日子,这一天又是月全食日。值此殊胜月殊胜日,应大众祈请,因疫情故,宝上师(仁珍千宝)于线上为大家传授了菩萨戒,并给予《入菩萨行论》一至三品(发菩萨心)和最后一品(回向)的口传。
此次宝上师所传的菩萨戒是深观派龙树菩萨的传规,这个传规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依据的经典是《虚空藏经》。其他汉传佛教有依《梵网经》或《瑜伽师地论》等等其它经典。以下为宝上师的开示汇整。
菩萨戒的传承与概说
藏传佛教中的菩萨戒有三种传规,一种是深观派龙树菩萨的传规,这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一种是广行派无著菩萨的传规,这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还有一种是金刚乘的传规,是通过灌顶来授戒。
金刚乘的灌顶中就有菩萨戒,我们今天无非是在特别的时间,通过特别的仪式再传授而已。另外,你们都受过大乘的皈依戒,皈依戒与菩萨戒的差别而言,菩萨戒的前行有忏悔和供养,结行有随喜和赞叹,基本的发愿上没有什么差别。
很多人担心受了菩萨戒会有很多戒律。菩萨戒的戒律虽然非常广大,分法有很多,但受戒之后最基本的就是两点:
一是发愿为一切众生自己要成佛,发愿一切众生都成佛 。这样的愿力不间断,时时刻刻有很好,但我们现在凡夫的阶段不太容易做到。
二是为了一切众生证得菩提 ,要真实地去做善业。 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四无量心为愿菩提心的戒律,六度波罗蜜为行菩提心的戒律,这里面包含一切根本戒和支分戒律,或者说是重戒和轻戒等等。

菩萨戒的问答
菩萨戒必须在上师面前接受吗
菩萨戒不一定在上师面前接受,有佛像、佛堂等皈依境就可以,或者靠自己观想也可以自受戒。
上师传戒和自受戒有什么差别
主要是传承上有差别,通过上师传授菩萨戒,一是有传承上师的愿力和加持,二是仪轨有差别,不同的传承有完整或者不完整的差异。
犯戒后会不会下地狱
很多人怕犯戒,犯戒后会不会下地狱是大家考虑的问题。我们以戒来说,即使没有受菩萨戒,如果违犯了相应的戒律或做了恶业,还是会下地狱。我们凡夫所做的任何罪业,动机和行为都具足的条件下,都会下地狱。
受菩萨戒有什么好处
受了菩萨戒以后会 善缘相续 ,好的缘起、好的愿力、好的善念都会相续。因此,发完菩提心后,将来就有机会证得菩提,这是最好的开始。
受菩萨戒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除了无色天、无想天不能受戒外,其他只要有意识,愿意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就都可以受戒。
菩提心的本体
发菩提心不仅为了自己证得菩提,还希望其他众生也证得菩提。这个自利利他的心,就是菩提心的本体。
菩提心的定义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我们现在所发的是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 :希望一切众生证得菩提。
行菩提心: 为了一切众生证得菩提而做善业的真实行动。
愿菩提心的戒律 ,不一定通过师父座下去接受,自己发愿就可以。
行菩提心的戒律 ,需要通过师父的座下和仪式去获得。
世俗菩提心要通过仪轨、发誓和愿力而获得。
胜义菩提心要通过修持和禅定的力量证悟。
菩提心的差异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菩提心,名称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菩萨的功德也有差异,这些以菩萨的愿力和禅定力量而区分。
发菩提心的利益
没有受菩萨戒所做的善业,不一定成为菩提之因。受过菩萨戒后,你强烈的发愿、发誓以后,不管梦中、生活中做任何善业,都能成为成佛之因。
没有发菩提心的过失
没有发菩提心的轮回众生,轮回没有期限,虽然也在修行,但修法的速度很慢,不会快速证得菩提。就像声闻、缘觉,虽然都是修行人,但是因为愿力的关系,成佛的机会有,但成佛的时间很漫长。
成佛的时间有的需要三世、七世,有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的差别主要看发菩提心的愿力大小。

受菩萨戒的功德
一、成为诸佛之子
受菩萨戒以后,所做的事情都将成为大乘的善业,成为成佛之因。没有受菩萨戒的人来讲,所做的善业人天福报肯定会有,但不一定成为成佛的条件。
《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提到:名义都会变大。这句话的意思是,受完菩萨戒以后我们的名字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因为受完菩萨戒以后,你受戒的名字是发愿的菩萨。
这个名字有什么好处呢?对个人来讲有自律和警惕的作用;对众生来讲,一切众生会对你抱有一个希望。因为受完菩萨戒以后,你的名字是菩萨,你已经有了戒体,开始走在了解脱道上,是名符其实的诸佛之子,因此意义变大了。就像生病,医生本人的名字对你可能作用不是很大,但是你听到医生这两个字,就有安慰,就有信任。
第二:消除罪业,灭除大恶。
我们如果犯了极大的罪业需要忏悔,但忏悔需要条件。发广大的菩提心忏悔力量就很大,大的罪业需要大的发心和愿力才会净化。
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心忏悔,虽然有用,但利益的作用不大。 因此犯极大的罪业通过发菩提心可以灭除罪恶。
第三:获得大福报
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在世俗谛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行菩萨道,因此愿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功德不可量、不可说、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第四:功德无量
你为众生受菩萨戒,你是守持大乘佛法、利益众生的人,护教、利生的功德不可思议。因此除了人天的大福报,还可以得到菩提道的佛果,因此功德无量。
第五:身心转变
受过菩萨戒后,身口意都有相应的戒律,身口意都会得到清净,因此身心都会变化。就好像炼金术,金属也会变成黄金。
第六:受菩萨戒等于供养诸佛菩萨
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供养就是利益众生、护持佛法,菩萨的学处除了这两个没有其它。因此受菩萨戒、发愿行菩提道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事。
第七:佛陀的功德
大乘经典和金刚乘经典内都赞叹受菩萨戒的功德,如《华严经》中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寻求的就是要获得觉悟、证得菩提,因此他在每位大德、菩萨面前发大愿行菩萨道。受戒以后大家多看《入菩萨行论》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会有利益。
受菩萨戒之前,大家要多多想菩萨戒的功德。我们学习大乘法门必须要受菩萨戒,因为发菩提心是修大乘佛法的基本。

受菩萨戒的条件
受菩萨戒前要先忏悔,为我们无始以来因为自私自利而犯下的罪业忏悔。然后是发广大的菩提心,要将自己的心量扩大,把以往对一个人的爱扩大到所有众生的身上。
以发菩提心的功德来讲,发的愿越大,成就的机会就越高。世间法上也一样,心量大、有大智慧、达观的人比较容易成就。而小气、自私、平常只顾自己的人就不容易成就,世出世间都一样。
我们不管念什么咒语,修什么法,以菩提心为基础比较容易成就。通常我们怎么修都没感觉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信心不足,二是发心不足。信心和发心够,如法地学习容易相应,诸佛菩萨所说不虚假,一定会有感应,一定会相应。如果我们最根本的信心和发心做不到,修任何法门都不太会有很大的改变和解脱。因此发菩提心之前,先要为过去生自私自利所犯下来的罪业忏悔。
忏悔需要有四对治力,也就是说需要四种条件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和习气。
第一个条件是依止力 。依止力是指忏悔的对象,我们忏悔的对象是诸佛菩萨。
第二个条件是忏悔力 。为一切众生要忏悔,要认识到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所犯下的罪业很严重。此外,犯下的罪业除了自己,还有无数的众生,为了无数的众生发菩提心地忏悔。
第三个条件是现行力 。要真实地行动,马上去做。有时候念佛,有时念咒语(如金刚萨埵百字明等),有时候为了净化罪业要念经、抄经等做十种法行。无论作任何善业,能成为对治我执和烦恼的法门都称为现行力。
第四个条件是誓愿力 。要发誓、发愿、下定决心。很多人忏悔、念经,只是为了做功课,或者按自己的心做个样子而已,没有下决心。
有誓愿的发誓力净化罪业的力量会比较大,它有三个作用:
1.净化罪业的力量大。
2.将要犯时,有提醒、后悔,生起忏悔心的作用。
3.有将来不会犯的作用。
我们初发菩提心的人一定会犯戒,这是正常的。但我们不能有随便的心态,而要严格地去看待这件事情。佛法有很多忏悔的仪式和戒条,这些都是因为大家很容易犯的关系而编的。如果不会犯,也不会那么多忏悔的仪式和戒条,因此我们犯时,要多忏悔。
忏悔的作用是自己的心清净后,就可以将诸佛菩萨清净的功德迁移到自己的心续当中。自己心不清净时,佛法再殊胜也没办法入于自己内心。就像白色的布料上面没有任何污染时,就很容易染上自己想要的颜色;如果布上本来就有颜色,或有污染,想要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就不容易。
因此,通过忏悔洗掉所有的习气、无明、烦恼,干净以后生起菩提心比较容易,修任何法也容易相应。
忏悔时第一想过失,忏悔自己的罪业;第二想功德,自己的六根齐全,能遇到善知识,能听闻佛法,暇满难得的一切功德都已具足,自己有资格接受菩萨戒。

如果犯戒,应如何恢复戒体
我们受戒以后,相关戒条,包括什么是重戒,什么是轻戒,大家要好好熟悉。戒律有开戒和遮戒的部分,上师们的要求会有一些不同,有些上师要求很严格,有些上师会根据发心的关系,开戒会相对多一些,除此之外差别不大。
所有的戒条如同法律般,有些戒条需要具足多种条件才算违犯,单 一的违犯虽然做了,但不一定是犯戒。
犯戒需要具足对境、动机、行为、结果这四个条件。有些则在形式上,如大众看到的地方犯了就是犯了,菩萨戒有这样的规定。
菩萨戒主要内容是三聚净戒—— 即 摄律仪(禁恶行)戒、摄善法戒、摄众生(饶益有情)戒,这三个包含所有的戒律,是为戒律之总纲; 次为愿行菩提心二戒律;再为根本戒与轻戒。根本戒律中,以初发菩提心者违犯的戒律为主,次为轻戒。
所谓违犯根本戒,以不超越四小时诚心做忏悔,就不算犯根本戒。可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向所修本尊忏悔,或念《虚空藏经》《三十五佛忏悔经》等忏悔。除非是十恶不赦的人,否则不太会违犯根本戒。
菩提心的戒律内,口业的戒律非常多,如毁谤师兄、 毁谤教法、或侮辱众生等,这些大家要多注意。心业部分,完全不希望众生成佛的这种人很少数。
做犯戒分析时,有开戒和遮戒。开遮戒中最基本的是饶益有情戒中的利益众生的九种观察,通过事情的轻重、利益的大小、人数的多寡、今生和来世的伤害大小等九种情况来观察。

受了菩萨戒以后,最主要的是不能忘记为众生祝福,要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我常常跟大家讲不要忘记“三不忘”,不忘三宝、不忘众生、不忘观心,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智慧。菩萨戒在“三不忘”里面基本也都涵盖了。
菩萨学处内做不到的事情非常多,因此分为初发菩提心者、已经生起菩提心者、入道者、 证悟者等等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能做的不太一样。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受戒之后,对众生的祝福不要忘记,为众生所行的六度波罗蜜要尽力去做。
《入菩萨行论》大家多看,有《佛子入门》这本书的,后面有前三品,大家有时间尽量每天念诵。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