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060关于皈依

057关于皈依(1)

有无皈依的差别是什么?

弟子问:请问上师,学习佛法必须要皈依吗? 有皈依和没有皈依的差别是什么?

宝上师答:学习佛法不需要皈依,研究佛法不需要皈依,祈祷佛陀也不需要皈依。 佛经上面本身没有很明显的提到没有皈依就不能修佛、念佛。

观音菩萨的感应录、度母的感应录里面看得出来,本来不是佛教徒的遇到事情时祈祷观音菩萨,有的本来是印度教徒,他看到度母的法相生起欢喜心,就祈祷度母之后就会相应,或者得到加持…… 等。

有信心的时候,虽然还没有皈依,但就祈祷、念佛,这个都是有力量的! 因为当下生起的一个信心而祈请,还是会得到加持和相应…… 等。

皈依和没有皈依的差异是什么呢? 皈依是指已经真实的学习佛法。 真实的意思就是真实的入门,是佛教的入门弟子。 如果没有皈依佛门的话,他就不是一个正宗的佛教徒,他只是一个旁观者,或者只是把佛教当作哲学,或者把佛教当作心灵鸡汤的方式去学习。 他没有受到佛教戒律的限制,没有得到戒体,戒体就是戒律本身。

佛教以戒为师,以戒为本,佛教把戒律比喻成整个地球一样。 如果地球不存在,整个人类也不存在。 短暂的,有时候是偶遇的,或者是前世的一些业力因果关系而产生的功德是会有的,没有皈依佛门也还是会有。 但是佛法的一切功德建立在戒律上面,你如果有皈依的戒律和戒体的话,你就会得到依戒所得的功德,因此有没有皈依有差别。

以戒律来讲,你受戒而不杀生,或者是你本来就不喜欢杀生,这两个有差别。 一个是你有这个誓言,有这个承诺,你对三宝、对众生有承诺;  一个是没有承诺,你是不杀生,只是一种自性的善业,还没具体的受戒的限制,或者没有受戒的功德所做的善业。

佛经里面也提到有戒体的人,和没有戒体的人做善业的话,这个是十万倍的差异。 你念一句佛号,或者是你念十万次的佛号功德是一样的,意思是你已经得到这个戒律的话,你念一句佛号的话,就有广大的功德; 如果你没有戒律的话,虽然有功德,但是得到的功德少一点,这个就是我们所谓有没有皈依的差异。

现在全世界佛教人口有可能是三亿到四亿,有些地方统计的是五亿、六亿,差距很大。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距? 一个是以标准去统计的,所谓标准,就是佛教的门槛――皈依戒! 受过皈依戒的人是佛教徒,没有受过皈依戒的人是非佛教徒,用这种方式去算的话,佛教人口不是很多,差不多三亿左右。

有的只是相信佛法,但是没有受过皈依的戒律,或者是有双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都信仰的人有一些,印度教和佛教都信仰的人稍多一些,道教和佛教两个都信的人比较多。 如果把双重信仰的算进来,佛教人口就应该是五亿到六亿,有一倍的差异。

因此,以佛教的戒律来讲,皈依有差异、功德方面有差异、对自己的约束方面也有差异。

058关于皈依(2)

能做线上皈依吗?

弟子问:请问上师,能做线上皈依吗?

宝上师答:应有些人要求,皈依和发心也不一定是在线上,但(现在疫情期间)可以。

有些已皈依的,就可以补戒方式再次接受,意思是皈依后有犯戒的部分在此以忏悔的心接受,重新获得清净的戒律。 若是第一次皈依,就获得皈依戒。

皈依阶段要很专心、注意,皈依的条件为诚心、对三宝的信心。 需要信心,再要认定自己的身分、任务,这些都需要。

现在以简单的仪式为大家做皈依,「大家对三宝生起信心」,这是关键!

先大家想三宝、诸佛菩萨的功德、皈依的目的,凡是大乘皈依的目的「为一切众生证得菩提」,这是关键、最重要的、不能忘记!

前面有诸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为了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证得菩提而为一切众生做皈依」就这样的心态来接受。

线上皈依时,传授的同时,弟子获得皈依戒。 若非同时授受,事后由回放收看,则不算获得。

059关于皈依(3)

皈依之后想出离,不喜欢世间法怎么办?

弟子问:请问上师,自从皈依之后,很想出离,不想做事,不喜欢世间法,怎么办?

宝上师答:这样子不行的,这是接受祖师的加持而升起出离心,一段时间出现这样的出离心是非常好的,这是得到加持的一个征兆,但是还是要世间法要圆满,世间法不圆满,还是要做的,不能放弃世间法,一直到退休为止,还是要做的。

世间法还要认真去做,有时候不想做事还是要做的。

060关于皈依(4)

学习佛法需要皈依吗?

弟子问:请问上师,学习佛法需要皈依吗?

宝上师答:佛教于未入门前可以研究、学习、禅修佛法…… 等不一定要皈依,但欲成为传统佛教徒则需要皈依。

皈依后,首先不能放弃精神所依的三宝(佛法僧),二为不杀人,三皈五戒为个人的发愿。

总之佛法不论到那里,则让当地文化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