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今天我们来谈谈修行中一个重要的状态——欢喜心。
当我们因缘和合,共同修持一个法门时,实际上是在积累一种秘密的资粮。这种共修的力量,加上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信心与欢喜,会让这个法门真正成为自他利益的殊胜助缘。
修行中的欢喜心,通常会在三个时段生起:初欢喜:当你初次听闻某位佛菩萨、本尊的名号,了解其功德、本愿和清净境界时,内心自然生起的信心与欢喜;修中欢喜:在实修过程中,因为自己具足信心、菩提心,清楚自己正在做一件清净、正确且极具价值的事,这种确认会带来深层的喜悦;圆满欢喜:在每座修法圆满结束时,心中涌起的满足与欣慰,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伟大事业。
佛法本身,从始至终都离不开欢喜。初学时有“希望”的欢喜——因相信未来必将成佛;修持时有“灭惑”的欢喜——每修一法,便息一分烦恼;圆满时更有“成就”的欢喜。所以,藏传同修间总会互祝“法喜充满”,这并非客套,而是修行应有的状态。
有人会问:修行一开始不是要思维轮回痛苦、培养出离心吗?这岂不是与欢喜矛盾?
并非如此。佛陀宣说“苦集灭道”,首先讲苦,是为了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真相,认清现状。这是一种方法,而非终极目的。就像释迦佛六年苦行,或是我们修慈悲心时思维众生之苦,过程中或许会难过、流泪,但这都是正常的。
思维痛苦,是为了生起寻求解脱的动力与希望。一旦真切的出离心生起,向往解脱的希望之光就会照亮内心,暂时的低沉自然会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修行是否得力,关键在于修持前的用心。
如果我们花时间调整身心,以清净动机、正确思维进入修法,即便只有半小时,也会带来强而有力的效果。你会明显感到:修法有力道,身心状态得到改善。
反之,若只是匆忙念完仪轨,心中毫无正念,虽然仍有功德福报,但效果有限——就像你已献上供养,却未真正感受到与诸佛菩萨的连接。
修法的效果体现在三方面:灭烦恼:修持期间,烦恼减轻甚至不生;除障碍:障碍多来自内心的执著与分别。例如,你放不下对某人的怨恨,对方或许早已忘记,你却持续被负面情绪障碍,最终影响气脉,损害健康。通过修法,可以净化这些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身体;开智慧:修法到相应时,会感到轻松、自在、有自信,对法义自然生起定解,这就是智慧开启的征兆。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修行人”?你可以反问自己:心里是否常为众生祈祷?是否感念众生恩德,并想报答?内心是否常念三宝功德,对佛法有信心?是否具备正知正念,能觉察自己的身、心、业力状态,并懂得用佛法对治烦恼?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真正的修行人。至于功力深浅,则需时间沉淀。有人进步快,有人会退转,这都很正常。只要持续用功,功力终将稳固,最终必定能战胜烦恼。
最后叮嘱大家:无论修何法门,都不要忘记这三个根本:对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慈悲心,时刻保持的正知正念。
三宝总摄一切教法精华。以三宝为皈依处,以此三心为修行准绳,则每念一句咒语,每修一座法,都是在传递真理,利益有形无形的众生。
我们当下的存在,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当下的修持,正是在实践这一使命。
愿大家都能以清净心、欢喜心,如法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