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忠告論

法界遍空智願大雲中,

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田中三神我,

敬禮勝寶救主上師足。

雖由願力傳承師攝受,

自不精進無義耗此生,

思惟聖行自懊他亦然,

勸心生厭說此卅忠告。

唉呀!

種種方便攝受眾眷屬,

雖具順緣主持寺廟等,

糾紛之源自心貪執因,

獨自安居即是吾忠告。

誦經祈福以及降魔等,

雖自功德傳揚人群中,

為貪食財自心被魔使,

調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由從貧眾取收高賦稅,

雖塑佛像發放佈施等,

他人依善積惡之因故,

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為自得高於他傳講法,

以及方便護持賢卑眷,

心生實執我慢之因故,

減滅心思即是吾忠告。

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

雖供邪命所積百財物,

求名行善世間八法因,

修離耽著即是吾忠告。

公證中者以及斷訟等,

雖思調解爭端是利他,

依彼生起慾望之因故,

無有希疑即是吾忠告。

雖具受用眷屬民福德,

悅耳之語遍於瞻部洲,

然自臨死之際無毫益,

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

司庫侍者以及主者等,

雖是寺院家中骨幹者,

二取心思生起掛慮因,

遠離散亂即是吾忠告。

佛像供物經論爐灶等,

雖攜所需行於寂靜山,

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

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

濁時中於野蠻之眷眾,

為其面責等雖是善意,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

言談平和即是吾忠告。

毫無私欲誠心利他語,

以憫揭發他人之過失,

雖思正意彼心結石因,

言談悅耳即是吾忠告。

護持自宗破除他宗者,

雖思辯論清除教法塵,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

禁止自語即是吾忠告。

偏私護持師傳宗派等,

彼等縱使以為是承侍,

讚自謗他貪嗔之因故,

一切放棄即是吾忠告。

廣聞觀察諸法之類別,

了知他過雖思即智慧,

依彼自己造惡之因故,

觀修淨現即是吾忠告。

惡說皆空謗謗諸因果,

雖思無作乃為究竟法,

若舍二資斷絕修行緣,

當修雙運即是吾忠告。

為三灌義修降明點等,

雖思他身即道之助進,

有漏道欺眾多大修者,

當修解道即是吾忠告。

雖無緣份眾前施灌頂,

加持品等散發於眾人,

詆毀之根失毀密戒因,

敦肅直行即是吾忠告。

眾人之中露體奔跑等,

狂妄諸行雖思即禁行,

世間俗人不起信心因,

當依謹慎即是吾忠告。

此處為自欲得殊勝位,

雖求淨行博學及賢善,

是從高頂墮於低處因,

行無鬆緊即是吾忠告。

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

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

於誰相觸不怨亦不親,

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雖受具信男女供衣食,

恭敬侍奉自亦詐現行,

為護他心自受束縛因,

當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工巧歷算葯等無量書,

雖是方便緣起佛果因,

然此種種散亂靜慮因,

放棄所知即是吾忠告。

住家之時致力嚴飾屋,

寂靜山間尋求圓滿福,

瑣事令自人生虛耗因,

斷盡諸事即是吾忠告。

雖以精進博學凈行等,

某種功德縱然已超越,

貪執何法自心受縛故,

不墮邊執即是吾忠告。

種種伏勝令受雷雹等,

雖思能調難度之事業,

焚燒他續自入惡趣因,

當居卑處即是吾忠告。

典籍教言以及記錄等,

雖聚種種所需深義書,

少年舒池瀕死書穆裡,

當觀心性即是吾忠告。

一緣修時討論與覺受,

著作論典唱誦道歌等,

雖是力顯而增分別因,

當護離心即是吾忠告。

心生分別之時直視要,

已得定解之時安住要,

修行安住無修是為要,

修習無散即是吾忠告。

空性之中行持諸因果,

證悟無作護持三律儀,

無緣大悲精進為利眾,

二資雙運即是吾忠告。

依止勝師亦聞深教授,

有閱甚深經續觀內心,

鳴呼雖知無修自欺自,

為我如我者說30忠告。

由厭離心造此之功德,

願諸有情解脫得大樂,

三世諸佛菩薩聖者後,

吾等隨行願成彼長子。

此三十忠告論,由厭離地稍所促故,慈誠羅珠所造也。

《隆欽巴三十忠告論》開示篇

在聽聞佛法之前,要先發起為利益無量虛空眾生證悟圓滿佛果而聽取甚深教法、並依止教法修習的菩提心。

首先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二因,這二因是什麼呢?彌勒菩薩說:「想要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引導一切眾生證得佛陀的果位。」 這種利益眾生的悲心和引導眾生證得佛果的智慧,必須具此二因才能算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分有三種:第一種是有如國王的發心,第二種就是有如舟子的發心 (舟子就是所謂的船夫),第三種就是有如牧羊者的發心。而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就像我們上面所講的,要有為利益其他眾生的悲心和引導眾生證得佛陀果位的智慧。

隆欽饒綺(隆欽巴)曾說:「發菩提心有兩種次第,一、願菩提心,是想要證得佛陀果位的發心; 二、是行菩提心,為證得佛陀的果位而修行。

願菩提心是自己發誓證得佛陀果位,此誓願是為利益所有眾生,緣著佛陀果位的菩提心。

行菩提心呢?就是發誓要「行」獲得佛果的因,在因乘內是行六度波羅蜜,密乘(即果乘)裡是修持生、圓二次第,自己並把一切行六度和修持生、圓二次第的善根和功德迴向給所有一切眾生。

而菩提心的根源,歸根是悲心,想要證悟佛陀的果位不需學多種法門, 只要修持大悲心,所以說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有大悲心的話,就能夠無分別一切諸法,如此智慧自然生起。

所謂大悲心有三種,其中的一種就是無緣無故大悲。帕丹巴桑吉曾經講過,魚要活在水中,如果離開水,它就無法生存。如同此比喻,這水就是大悲心,魚是無分別的智慧。沒有大悲心的話,無分別智慧是無法生起。因此要得無分別智慧,必先有大悲心。 」 依著悲心和無分別智慧,還有菩提心,才能證得佛陀的果位。所以,這大悲心、無分別智慧、菩提心三種是成菩薩的因。菩薩不具此三者,將無法成就正等正覺。

因此,菩提心的根是悲心,而悲心需要有水灌溉,這水就是慈心。舉例,如要生起樹幹,需先灌溉樹根,樹根有水就能長出樹幹,樹幹長好就能生出樹葉,然後開花、結果。如此的次第一樣,菩提心的根是大悲心,所以依著大悲心,要使大悲心能滋長就要有慈心,以慈心的水灌溉大悲心,自然漸漸的能進入大乘的教法裡,然後依序證得佛陀的果位。以上所講就是很簡單的大乘「道」和「果」了!

菩提心如要將其細分,分一就是空性大悲藏,將其分二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分三是為增上戒、增上定和增上慧三種菩提心; 分四,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提心稱為「勝解行菩提心」,從登地到七地菩薩(稱為不淨地)的菩提心稱為「清淨增上意樂菩提心」,八地以上(為清淨地)菩薩的菩提心稱為「異熟菩提心」,佛地的菩提心稱為「永斷障礙菩提心」。分五為五度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和止觀度。分六為六度…… 等,而上可分到二十二種,更可分到八十種以上的菩提心。有菩提心才能證得佛陀果位,沒有菩提心就不能證得佛陀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成佛上沒有錯誤的「因」。

菩提心的分法雖多,但根本是「願」和「行」菩提心,願和行菩提心的解釋上面已經講過。 「行」菩提心又分兩種,就是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以上所講就是前進的發心。

再過來就是講到正行無礙。所謂正行無礙就是不管修任何法都通達諸法空性,都是無我空性的,而禪定在此空性中,如能做到就最好,要是不能的話,也應明白諸法如夢如幻,所有法的自性是空性,此即是正行無礙。

第三就是結行迴向。修任何法和任何善業的功德,要能依三輪體空迴向。三輪體空的意思是「我將所有的功德迴向給所有眾生」,這當中的「我」、「眾生」和「功德」的體性都是空,離一切戲論中的迴向便是最上等的迴向。如做不到如此的迴向,就想過去如文殊菩薩、蓮師…… 等如何為利益眾生而將其所有功德迴向,我們也一樣將我們所有的功德迴向,念誦四句迴向文,這樣的話也就可以了。

所有大乘中,不管任何法門都必須具有三殊勝法,即:前行的發菩提心,正行無礙,和結行迴向。

而修持佛法,首先應具「出離心」,然後是「自利利他菩提心」,最後視一切相都是清淨的,「清淨心」,這三種是一切「戒」的根本。諸位如已接受過灌頂, 接受灌頂後應視所有一切法門都是清淨; 我們又是大乘的修行者,所以要有自利利他二心; 而出離心是一切道的基石,要修行卻沒有出離心是不行的,因此這出離心是非常重要。

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在大圓滿的前行法也就是《普賢上師言教論》中都有詳細的記載,我們於此就不再多說。而應謹記,所有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就是清淨,我們都能了知的話,這就稱為「淨相見」。

雖然我們現在見到的所有一切相,如苦集滅道、業、煩惱…… 等相都是不清淨,但所有一切現象,從本以來就是清淨。例如:膽有病的人,看到螺是黃色的,但螺的顏色一直以來都是白色。於此例,便知由於客塵煩惱而使我們看到的現像是不淨相,但現象的本質一直都是清淨。

所有一切法的本質都是清淨,而不是透過上師將不清淨變成清淨,我們因客塵煩惱的障蔽而有不清淨見,現在依佛道而修,修持後,從本以來清淨實證道的見就是「淨相見」了。

中心要我開示隆欽巴所講的《三十忠告論》,它整個意義總括起來,最主要是讓我們能:

1、生起別解脫戒的出離心;

2、大乘菩薩的自利利他菩提心;

3、密乘「淨相見」的方法。

隆欽饒綿(隆欽巴)非常謙虛地說,自己不精進,心總是處於散亂,沉迷在無意義的事情中,就這樣的過一生。想想佛陀的行為,再看看他人也如自己一樣的過生活,為讓自己能生出離心,因此寫下這《三十忠告論》。

第一、用種種的方法聚集很多的弟子並且興建寺廟,寺廟興建起來後,裡面會有種種的爭論和官司,而且內心也容易生出貪心,所以,第一個忠告就是最好是一個人獨居。

第二、為別人消災祈福和修法,大家會非常高興,自己也可以得到很多衣食上的財物,但得了這些衣食財物後,對自己所獲得的也將生起貪心,自心就會被煩惱魔所控制和左右。所以,第二個忠告呢?就是善加調伏自心。

第三、從他人身上取得錢財用以興蓋廟宇、印經、蓋塔或供養上師…… 等,表面上看起來是善的行為,但也容易讓人變成造惡業的因。所以,第三個忠告是希望大家在自心多多培養善念。

第四、內心當中有不清淨的動機,是為了要提高自己的聲望、地位而聚眾講經說法,卻說是為了造就別人。自己有如此的動機,也執著諸法是實在的,這樣的作法是增長自己的貢高我慢。所以隆欽巴就說,我們不要有太多的謀略。

第五、做一些不正當的生意或放高利貸…… 等,用欺騙的心獲得一些財物,這就是所謂的邪命之財。用這些財物來行上供下施,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善行,但實際上是世間八法。隆欽巴就說,對這樣的世間八法要生起厭離的心。

第六,當一個裁判者,判定誰是誰非; 或有人辯論,為其判定誰輸誰贏; 或有人爭吵時,為他們當一個調解人…… 等,表面上看起來是利益大眾的行為。但長期這樣做的話,對這些事情,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執著。因此,隆欽巴希望大家對這樣的事情,不要抱持著有期待和疑慮。

第七、縱使自己的權勢非常大,也非常有錢財和名望,但不論生前擁有的財勢、名望、地位和眷屬…… 等,死後對自己都沒有利益。所以,隆欽巴就期許大家能夠好好精進修行。

第八、忠告就是,要是自己擁有很好的組織,像總管、廚司、秘書等。雖然可以聚集很多的信徒,但也因為這樣,容易引起很多操心的事。所以,隆欽巴希望我們能夠少做這些會讓自己產生紛擾的事。

第九到第十四忠告,在此不多加解釋。為什麼呢?隆欽巴所說的就如佛陀所說的一樣,對於看懂文字的人,他可以直接從文句中去知道它的意思; 對於學問淵博的人,也能從文字中看出更深的道理。因此,我們在此就不再多說。

接下來,我們看第十五個忠告,就是談論空性。

顯現將燦祖師曾說:「有很多人不具前行的基礎,即講大圓滿的光明智慧,就如沒有地基而想蓋出房子般的不可能。」 沒有前行的地基,是無法蓋出大圓滿的房子。

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也不想因果,心中只想著一切諸法是空性這樣的妄念,這種是不對的。還有悲心不具足,只剩下空性的寡婦,這樣也是不對的,這表示方便和智慧是必須要雙運,絕對不可缺一。

如果,他的腦中想著一切法是空性,想著究竟法,卻輕視業和因果,認為不用修也不用害怕,這樣就是捨棄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像這樣的人,根本是沒有福份來修行。所以,隆欽巴一再忠告,大家一定要福慧二資糧雙運。

還有一些人認為是超越業因果,大圓滿是超越業因果的沒有錯,但這是「見」 地上如此。而我們都只是耳朵上聽到大圓滿超越業因果,但自己並沒有真正到達超越業因果的地步。如真能超越,應也可如蓮師一樣在火中也燒不死,或如佛陀般,縱魔以酒灌醉,大象欲傷害佛陀,但瘋象見到佛陀即自然平息下來。如自己無法如佛或蓮師般,那麼我們並未超越業因果的地步。

知道諸法實相,根本不需造作,也就是證得諸法實相。到此地步,也需要如法守護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的戒律。雖然無所緣,仍精進地定、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像這樣就是福德和智慧二資糧沒有分別。隆欽巴就是忠告大家要能無時無刻修持。

隆欽巴所寫此《三十忠告論》,他的心意極為甚深廣大。我們如果要如實的證到隆欽巴的境界的話,就要像吉美林巴一樣。吉美林巴對隆欽巴是極具信心,他以極大的信心,向隆欽巴祈請,修持隆欽巴上師相應法。由於他不斷地祈請,在他修上師相應法的三年中親見隆欽巴三次,得到他的加持,最後證得與上師無二無別的心。

還有其他如巴智囊卡津美、吉帕林巴、吉美林巴…… 等都是得到隆欽巴的加持而證得自然本智,同時得到證悟和解脫。要對蓮師、隆欽巴要有信心、恭敬心和淨心,不斷地祈請,這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