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勝義之教言――精要明鏡
頂禮全知無垢光尊者!
總攝浩瀚諸佛之壇城,
無量大悲力與事業相。
具德上師百部勝遍主,
一切時處頂禮蓮師足。
哎瑪!具緣瑜珈士請諦聽,如今我等已圓滿獲得暇滿人身,值遇大乘法寶,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際,切勿無義虛度人生,當作清淨究竟意樂為妙。
教法乘次無量,入乘之門眾多,演說之詞聚亦廣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實義之精華,胸中雖持十萬之多法函,臨終之時亦難獲真實利益。
聞思所知功德雖具無量,但自心與法不相融合,則無法調順煩惱怨敵。無論如何,若未脫離無益之思緒,縱能自在三界,仍不可心生滿足。
若不作死時不定之準備,臨終之時則不成必要之大義。未修習自過自調伏而觀無邊淨相,以貪瞋之發心,故不入大乘法門。三界六趣之有情無一未曾做過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續大悲菩提心而發清淨誓願,則不能開啟利他寶藏之門。
未於大恩上師生起較佛尚勝之敬信,則不獲加持。若未獲真實加持融入自心,則不生證悟之芽。內心未起現證悟,口頭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勝果。
總之,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僅思惟養護生命而為所依,則無意義。
觀修上師瑜伽,宜專一而祈禱。所做任何善行,皆緣為利一切有情父母。所生任何苦樂、賢劣皆觀為上師之大悲。
自明自現無執之界中,不改不作鬆緩而住,所生任何妄念,當識其本面解脫,均成一切法性之遊舞,雖不作毫許緣依相狀之修,然剎那亦不流於庸俗迷亂漂散之際。一切威儀於無散正念中,六趣見聞等如何起現,皆修為無實幻化之妙力,並得中陰自在。
總之,一切時處,任何所作所為皆成正法,眾善迴向菩提。若如是行持,不但圓滿上師之密意,且成教法之傳人,既回報父母之恩,二利任運自成,如是(之意)銘記心中,即使與吾親遇,較此更勝之教言亦無所說。故於一切時處當於心中修持。
法王龍欽繞降波(無垢光尊者)著於剛日托嘎之山頂處。善也!
此《究竟勝義之教言――精要明鏡》由全知無垢光尊者著述,意義深廣,對實修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若要真實辨清楚究竟功德與相似見解之差異,唯有將文義付諸禪修,獲得實際領受方能無誤理解。無論是釋伽佛、印度八十大成就者,或是漢藏歷代祖師均以禪修證悟本體,而承辦自利利他的宏偉事業,我等唯有亦步亦趨、法隨法行、精進修持,那麼離苦得樂的日子終將到來!
願一起眾生均成就與無垢光尊者無別之虹光身!
《究竟勝義的竅訣――精要明鏡》
廣大佛尊壇城無量祭
大悲戚力事業總一集
吉祥上師百種遍主尊
足下隨時隨地恆頂禮
嗨呀!極其稀奇!諸有緣瑜珈士請聽取!
這次,我們得到幸福圓滿的人身,遇到大乘佛教至寶,更有自由妙法合理而行時,不可虛度人生,且要持守此恆常純淨的主張。
教法差別是無量,法乘入門是無數,言詞組合是廣大,如不能如實了義地依心要修行,雖已默記法本數十卷,臨死之際也難有幫助。
雖有聞、思所知的無量功德,如己心緒不如法,即不能調伏煩惱的敵人。
若內心無減短的無須(即少欲知足),自由控制大千世界時,也不會滿足。
死期不定,若無先準備,臨終時必須要的大事(指往生凈土與解脫)即不成。
若凈心無方無習,意起貪嗔者,即不能入大乘法群中。
三世六道眾生,無一不父母,因此要不斷發大悲菩提心。
然若無正淨的祈願與回向,即不開利他的伏藏!
若對大恩「無上師」無高於正佛的信心,即得不到加持力;
若真實的加持無入,則證悟的幼苗不生。
若無內現的證悟,即口幹空解不得菩提果。
總是,若自己心緒不融於法,佛教徒的形象是無須。
生活所依唯寒球,必思無須。 (指生活簡單,足夠溫飽即可)
觀修「上師瑜伽」,一心祈請!
所作善業,皆思惟為有情父母的恩德;
逢任何苦樂好壞,亦思上師的大悲。
本明自生無執中,怡然於無治無造;
若明瞭隨起分別的自性,即一切解脫法性的遊戲。
雖有緣、向、相的觀修,一根毛也沒有。 (即不存於任何因緣、方向、有相的修行。 )
但一剎那,也不往普遍的幻緣。 (指世俗八風和所有虛幻之念)
恆常威儀時,勿散念知。 (指四威儀及所有行為都不離念知)
於諸見聞,六根隨生隨起,習力於無實幻化中,即中陰入證悟。
總概之! 隨時隨地,所作必妙法而行!
如此作事,即滿意於上師與侍奉佛教,
報父母恩與二利(自利利他)任運,
請置如此意中!
除此之外,即若親見我,亦無多餘言。
隨時隨地,請實踐於心!
勝尊證悟廣大賢隆欽巴、造於雪山白峰頸。 善哉!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