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药王及药王城.jpg)
第一圖:藥王及藥王城
《四部醫典》是一本集藏醫藥醫療實踐與理論精華於一體的藏醫藥學術權威工具書,被譽為藏醫藥百科全書,為藏醫藥學中最系統化、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論體系。
《四部醫典》又名《醫方四續》,形成於公元8世紀,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寧瑪雲丹貢布所著,共四部,156章,1546年首次將四部醫典木板印刷,發行到藏區各地,之後出現多種不同版本的木刻版和註釋,成為藏醫藥領域最經典的名著。
藏醫學鼻祖宇妥雲丹貢布(708-833年)集古代藏醫之大成,吸收四方醫學的精華,編著了《四部醫典》,該巨著是80幅唐卡的最早來源。西元8世紀初,吐 蕃王朝侍醫比吉贊巴希拉,編繪《屍體圖鑑》26章。 《屍體分佈圖》、《活體及屍體測量》等藏醫腹腔圖畫見於許多藏醫歷史典籍。西元1730年圓滿完成了 《四部醫典系列掛圖》79幅藏醫唐卡畫圖的繪製。史籍記載,唐卡畫圖是為了使《四部醫典》通俗易懂,從學識淵博者到初學的童齡均能理解,猶如一顆掌上透明 珠寶,一目了然。
藏醫80幅唐卡是祖國醫學寶庫的璀璨明珠,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1998年由強巴赤來教授擔任主編,編寫了藏、漢、英《四部醫典》80幅彩色掛圖。作為註解的小圓圈圖表4900多幅,為系列掛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四部醫典》涵蓋了胚胎學、解剖學、心理學、養生保健學、藥物臨床學等 諸多內容。
藏醫藥浴法列入非遺
2018年11月28日,中國「藏醫藥浴法」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三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通過審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第四十個入選《非遺公約》名錄的遺產項目。藏醫藥浴法,是透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 平衡,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傳統知識和實踐。
藏醫經典《四部醫典》中,列有專章講述藥浴療法。藏醫藥浴法,是藏醫學“索瓦日巴”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語稱“瀧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風、空“五源”生命觀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觀及疾病觀為指導,透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實現生命健康與疾病防治的傳統知識與實踐。藏醫藥浴法也是以《四部醫典》為代表的傳統藏醫理論在當代健康實踐中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图:药王及药王城.jpg)
第一圖 藥王及藥王城
(1)本圖根據《四部醫典·總則本集》第一章「藥王及藥王城」的內容繪製。
(2)據藏醫經典敘述:藥王門杰拉-藥師琉璃光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曾在藥王城內,為塔嘎爾普等天庭侍醫,君希普等眾位醫仙,梵天等外道諸神和觀音等諸菩薩傳講醫學。所傳講的內容流傳到世間即成為《四部醫典》。
(3)據藏醫經典敘述:藥王城是一顆由寶石,金銀,白珍珠,紅珍珠,藍琉璃構成的正方形無量宮。宮牆五層,共有四門:東門由持國天王守護,南門由增長天王守護,西門由廣目天王守護,北門由多聞天王守護。
無量宮內裝飾著各種藥物寶石、望樓,房簷上懸掛著五種用天上寶石製成的瓔珞,五種用菩提寶石製成的金頂,佛幢和屋脊,光彩奪目,清澈透明… .
城南陽光普照的山上,長滿主治寒性病的各種熱性藥物;
城北生長著主治熱性病的各種寒性藥物;
城東生長著七種訶子;
城西生長著六種良藥及寒水石、五靈脂,還有溫泉和五種藥水。
藥林上空群鳥歡歌;藥林四周,軀體內存佳藥的象、熊、麝等群獸伏臥。
無量宮正中陳放著鑲嵌各種寶石的寶座,寶座由神獅神像,天馬,鯕鵬,孔雀,馱浮,座上端坐著正在傳講醫學的藥王門杰拉——藥師琉璃光佛。
當藥王門杰拉傳講醫學時,又化身為淨癡明鏡智慧,淨嗔空性智慧,淨慢平等智慧,淨欲妙觀察智慧,淨世成所作智慧之五種智慧自性的五位仙人,並透過這五位化身仙人的相互問答揭示醫學奧秘及內外仙入等各種眷眾的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