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僧眾服飾源流

藏傳佛教的僧人穿著紅色僧服,戴著紅色或黃色的僧帽,這種獨特服裝令信徒肅然起敬。在佛教中僧人為三寶之一,將僧衣視為佛衣,十分珍惜。就連一塊紅布頭加以供奉,絕不褻瀆。

佛教起源於印度,自然僧服也起源於印度。當年,釋迦牟尼視世間一切富貴榮華為苦難的根源。拋棄了社稷王位,在清淨塔前自我受戒,削發為僧時,脫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從此以後,凡是入佛門的僧人,釋迦牟尼都讓他們效法自己,身著出家衣服這成為制度。
釋迦牟尼所規定的僧服有四個面向的特徵:

一是僧服與外道所穿的不一樣,二是僧服具有因時因地性,三是沒有任何飾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

律經上說,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複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東其(拭面巾)、納森(護腋衣)、延嘎普(護疥衣)、扎賽(剃髮衣)、頂娃(敷具)和亞奎(雨衣)。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樣都應嚴格按照律經選材縫製,而不能隨意製做。

  1. 朗袈(南加)
    朗袈是把黃布剪裁成布條縫製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種,朗袈是比丘在禮佛、化緣、講經、聽經、參加儀軌聚會等時所穿的卜衣之一而不是常服。朗袈大小和條數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確定大小種大的朗袈是用二十一片或二十二片或二十五片布條縫製而成的。中等朗袈是用十五片或十七片或十九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小的朗袈用九片或十一片或十三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其大小和片數是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決定的,大中小各類內又分三類。朗袈須用裁布縫製,並且要縫成網格狀,是用方形的綢布拼縫成魚鱗狀的。即由中間向兩邊一塊壓一塊,並且留有大小一致的邊頭,橫向邊頭的縫線是交錯的,選用裁布意在除卻貪戀之心,縫製成網狀是用以區別於外道的袈裟。
    釋迦牟尼最初設計的袈裟並不是網格狀的。有一天摩竭陀國的國王影堅王外出時路遇外道師,國王誤以為是佛教僧人便頂禮叩拜。據此,釋迦牟尼特意規定佛僧的袈裟必須縫製網格狀的以示區別。律經規定,比丘應把朗袈視為珍貴用品。只有受過比丘250戒才可著朗袈,沙彌等沒有資格著朗袈
  2. 喇奎
    喇奎即上衣,是沙彌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條和副布縫製而成,大小與朗袈相同。
  3. 唐奎
    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網格裙,由五條一副半布縫製而成的。
  4. 夏木特
    夏木特也就是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來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與唐奎相同。在藏區沙彌穿夏木特,一般比丘不穿夏木特。
  5. 夏木特森
    夏木特森即夜間所穿的內裙,尺寸與唐奎相同。
  6. 委森
    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內上衣,相當於汗衫。意在防止汗濕襲裴,尺寸與上衣相同。
  7. 委森森
    委森森即夜間著於上衣內的內衫,尺寸與上衣相同。
  8. 東其
    東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見方的辣臉布。
  9. 納森
    納森即比丘在患膿瘡病時所穿的衣服,大小與喇奎相同。
  10. 延嘎普
    延嘎普即覆瘡衣,是比丘用以遮護疥瘡的。盡寸為長六肘、寬三肘。
  11. 札賽
    札賽即剃發布,是比丘剃髮時用來裝剃下來的頭髮的。尺寸為長三肘、寬一肘半。
  12. 頂娃
    頂娃是比丘夜間睡覺時舖的墊子,長三肘、寬二肘六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變成孽根。
  13. 亞奎
    亞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長九肘,寬三肘八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變成孽根。

比丘們在使用上述這些衣物時應想到衣服只不過是用來遮體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恆不滅的。應意識到之所以著僧服是用以區別於外道,區別於世俗的人,也是用來提醒自己是釋迦牟尼的虔誠的信徒和追隨者的,而不是用來裝飾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這些衣物絕對不能做成華麗的,不能有任何裝飾物。例如,腰帶上不能飾以珍寶等綴物,也不能用小鈴等響亮的墜子。俗人的衣著往往出於打扮,出於展現自己的財富目的。僧侶的衣物顏色選擇也有嚴格規定,只能是紅、藍、赤黃三種顏色。

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